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 全面开展学校“后示范”建设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第八届“双代会”上的报告
校长 谢一风
(2012年3月28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
第八届教代会在今天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汇报第七届教代会以来学校的工作以及今后四年学校的工作展望,请审议。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
过去的四年,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抓住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途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大胆实践,奋力拼搏,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一)通过迎评促建、争创示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和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打基础、练内功、强内涵、创特色,经过组织开展迎评促建和争创示范活动,学校于2009年3月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5月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中期评价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四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批2个教育部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项目、6个省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30本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7项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学校还先后被授予“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院校”、“省(市)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展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形成了“工商并重、双链对接”的专业格局。为使专业结构更好地与宁波经济与产业布局相对接,我校依据宁波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营销外贸、物流报送、金融会计等服务类专业,做大做强模具数控、电子信息、软件应用等制造类专业。目前我校制造类、服务类专业数、在校生数约各占全校专业数和学生总数的50%,81%的专业实现了与宁波制造业的6+4产业和服务业的5+5产业对接,并形成了一条从产品造型设计、工业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到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的设计、生产、销售专业链,真正形成了与宁波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工、商并重”的专业结构。同时,为顺应当前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结合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大力推进专业的“二、三融合”。
(三)探索并逐步完善基于“四个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传承和发扬百年商贸教育和宁波商帮的优良传统,创新并完善基于“四个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结合;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素质、能力、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四年来,共有10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学科)竞赛奖项38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7项,全国二等奖32项,全国三等奖43项,浙江省特等奖三项,浙江省一等奖35项。毕业生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四年就业率均在97%以上,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3%以上,名列全省高校前列,赢得了社会赞誉。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了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的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培训不断扩大,累计培训人数12000余人次;积极开展对外技能鉴定,完成了15000人次的职业资格鉴定,我校技能鉴定所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省级金牌职业技能鉴定所”荣誉称号;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承担建设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机电塑料模具特色资源库、精品家电特色资源库,承接了宁波县(市)、区有关产业规划项目,建立了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地。四年来,共完成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1项,承接横向课题52项,发表SCI、EI、ISTP(CPCI)等三大国际检索论文78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项科研成果被《宁波社科内参》采用,并受到宁波市市长的特别批示。2008年学校荣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
(五)创新了“点、线、面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以校企合作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采用订单培养、进厂建室、引厂入校等方式,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瑞典PROOVE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点对点”合作。以“引协会(学会)入校”、“协会合作”等方式,引进和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业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等,开展“点对线”的合作。通过在宁海、慈溪的产业园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创建了“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开展“点对面”合作,形成了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上,党委书记蔡泽伟荣获2011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宁海产学研基地荣获“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我校还获得全国旅游院校“最佳校企合作奖”。学校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澳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办学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估,前不久被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授予“最佳教学成果奖”。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学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逐步完善校院二级人事管理,进一步理顺了收入分配关系,加大经费投入,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等方面向教学一线、重点岗位倾斜,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有一定提高。通过机构调整和中层干部换届,调整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分院领导班子建设,贯彻落实分院党政共同负责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制定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方案,加强对干部履职能力的考核。严格选拔,组建一支后备干部队伍,有计划地安排管理干部到各级党校接受培训,选派干部到企业机关等挂职,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管理能力与水平。通过外引内培,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四年来共引进和培养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3名,博士4名。聘任了380名兼职兼课教师,其中副高以上55人。共有116人参加在职进修。实施了省、校两级共2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实施了2轮共3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目前省新世纪151人才培养人选2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青年资助教师11人。组织出国进修学习150人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办了三期教学教管方向的研究生进修班,共培训教师114人,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办了思政方向的研究生进修班,培训教师39人。目前共有教职工605名,其中专任教师36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2名,双师素质教师297人。
(七)学生工作成绩显著,文化育人有效性不断增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进一步弘扬 “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校训,初步形成了“爱国守信、团结进取、敬业爱岗、简朴有序”的校风、“团结、进取、精业、爱生”的教风和 “勤奋、求实、明理、诚信”的学风。学校推行寝室导师制、学长辅导制,重视加强毕业生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和扶助贫困学生工作。成立45个学生社团,形成校园技能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文化节、厚德讲坛、博学课堂、现代商帮论坛、校园商品展销会、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在文明礼仪教育、校企文化交融、和谐校园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通过运动会、体育竞赛、阳光体育等多种活动,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红十字会系统抗震救灾特别奉献奖”、“宁波市抗震救灾贡献奖”、浙江省红十字达标学校、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奖”先进集体、宁波市晨风奖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八)重视规范管理,加强纪检工作和廉政建设。围绕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狠抓内设机构与专业设置调整、人事制度改革、后勤保障、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作风整顿等重点工作。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人员岗位(劳动合同)聘任、公开招聘、待聘人员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学校督查机制,对学校党政会议决策部署和上级文件要求、“双代会”立案提案及建议等事项加强督查力度,狠抓落实,提高了学校的执行力。同时,坚持廉政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初步建立了与学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学校招标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后勤管理、基建工程承包、大宗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教材、图书资料采购等工作中,积极推行公开招标,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小金库等专项工作和校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推进了学校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为维护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创建和谐校园。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现占地551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宁海产学研基地二、三号厂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本部教学综合大楼顺利开工,工程进展顺利,各类教学、科研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日益改善。同时,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形成一套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物防、技防、人防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学校周边治安整治力度,校园总体安定稳定, 2008年通过浙江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评估验收和复评,2009年获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全先进单位”, 在2011年的平安校园复查中获专家组好评;在宁波市教育局2011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我校成为在甬高校考核优秀的两所院校之一。
各位代表、同志们,四年来,学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有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步伐迈得不够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不够大,一些紧缺的专业师资缺乏,教职工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校园文化氛围不浓,职业文化需进一步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四是办学条件仍然紧张,教育资源需进一步得到改善;五是校内激励、约束和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四年的工作展望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今后四年,依据学校十二五规划,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立校、服务兴校、管理促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和“优师为基、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总部--基地”的办学模式,坚持“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强化服务、打造特色”的发展原则。
发展目标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适应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现代宁波商帮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商贸服务类、先进制造类和技术服务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顺利通过省示范院校建设验收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部署并开展学校“后示范”建设,使学校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与行业高度融合、国内知名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与水平进入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二)主要任务和举措
1、调整专业格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主动适应宁波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现有制造类专业向制造产业链的前端的设计,后端的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延伸与发展,走“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之路。拓展现有的优势商贸服务类专业的服务范围,朝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延伸,提升商贸服务类专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工、商并重”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商贸服务类、先进制造类和技术服务类等三大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把创新校企合作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不断完善基于“四个结合”的“素质、能力、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多种方式,推行辅修制,满足“二、三产业融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继续实施特长生和带徒工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2、完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拓展基地办学功能
加快宁海产学研基地人才培养与培训平台、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完善宁海基地教学工厂的股份制运作模式。扩大宁海产学研基地进驻专业的范围,强化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功能。以宁海产学研基地为依托,深入宁海优势产业和龙头、明星企业,共同建立一批稳定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把宁海产学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校企合作基地。加快建设余慈地区产学研基地,完善学校“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中“一体两翼”的校企合作架构。并使余慈地区产学研基地成为与家电产业匹配的专业链中产品造型设计、应用电子、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技术服务的桥头堡。
3、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闭环系统考虑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依据学校各类专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要求,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尝试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在进校后有多次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入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等方式,实现招生与就业的对接;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学生和高素质员工实行注册入学;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提高招生的成效。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演练+实战”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毕业设计”等的建设为核心,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中。依托学校“一节”(科技文化节)、“二会”(技能运动会、商品展销会),以各类竞赛或活动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的演练,打造20个技能训练(竞赛)项目品牌项目。完善各种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扶持10个专业创业社团的建设,扩大并推进创业园建设,实现100家创业团队入驻;拓展校外创业基地,建立50家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三大中心”,组成“创新创业”服务团队,为创业学生提供基金申请、融资、管理、过程辅导等服务,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4、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有计划聘请企业专门人才进校对专业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完善与建设专任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五个一”活动的制度;聘请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教师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聘任来自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的比例。以课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技能训练(竞赛)项目等为主要载体,打造品牌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
5、培育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提高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组建并培育10个科研与社会服务(技术服务和咨询)团队,制订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的激励制度,鼓励团队合作与学习,提升团队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宁海产学研基地和余慈产学研基地,培植3个具有实体性质的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研发中心)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联合企业技术攻关等。创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相互兼容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和社会服务事业。积极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建设1个集培训、鉴定、信息服务和项目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引进2个国(境)内外具有授予国际或国内执业资格证书资质的高端培训机构,在不断扩大社会培训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培训层次,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开展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结构。重点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短期交流实践等项目;积极推进与日本、美国、德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扩大中外合作参与的专业面,逐步增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和工业设计等工科类专业的中外合作。加强中外合作专业和涉外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合作或专业共建,重点建设15门中外合作课程,20种涉外优质教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职教师资队伍。提高外籍教师聘请质量和数量,使我校外籍教师与在校生人数比例处于浙江省领先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质量。
7、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为重点,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树立“修业先修德”理念,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荣辱观、增强诚信意识。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深入推进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视解决好大学生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困生扶助等热点问题,寓教育于服务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8、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文化的内涵建设
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弘扬宁波商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诚信、创业、敬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挖掘整理百年校史文化,建好校史陈列馆,将百年商贸教育传统和商帮文化影响现代工商学子;利用新教学综合大楼建造的机会,统一规划建设一批校园景观和人文设施,优化校园人文生态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申报省校园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9、完善学校的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完成教学综合大楼、学生创业中心、教学及实验实训用房等项目合计820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统一规划、发展宁海产学研基地和余慈产学研基地建设,实现校园建设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管理工作需要。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逐级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健全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认真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实行人防技防相结合,营造师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学校周边治安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四年,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实现持续发展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积极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为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与行业高度融合、国内知名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